日前,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为会员撑腰,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提起诉讼,理由是出版社在教辅类图书中未经授权使用作品,并拒绝支付稿酬。一触即发的官司,不仅喊出“为作家讨薪”的口号,也将作品版权的利益纷争,再次推入公众视野。从稿费标准到授权证明,从操作流程到付费诚意,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透过侵权之争的硝烟,暴露出整个教辅市场随意摘引、先斩后奏、欠费泛滥的侵权乱象。取证难、成本高、赔付低,这“三座大山”更让权利人维权无门、徒叹奈何。文著协与出版社的博弈,谁能笑到最后?面对禁而不绝的侵权痼疾,我们何时能看到治愈的曙光?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教辅市场侵权严重知情和取证成维权两大路障

有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教辅图书市场规模为400亿元左右,约占图书零售市场的20%。这20%的市场份额,为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60%的利润。为了教辅图书这块“肥肉”,全国580家出版社中有90%在出教辅,而涉足教辅图书的民营出版机构,数量更为庞大。在教辅市场,闹上法庭的侵权之争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的诸多侵权乱象更为严重。即使作者想要讨回公道,知情和取证成为横亘在维权路上的两大障碍。
更普遍的情况是,由于版权观念淡薄,很多作者根本没有维权的意识。高昂的维权成本,也让很多作者望而却步。即使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侵权使用,相比于赔付极低的稿费,与出版单位纠缠所花费的精力显然“得不偿失”。
原创作者:我们很"受伤"!利益诱惑让出版社无视严规

近年来,因教辅涉及抄袭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屡见不鲜。但是,由于维权成本过高,很多著作权人面临的是“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尴尬处境。因此,也有很多人只能通过互联网谴责侵权者,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按照现行教材稿酬标准,作家一篇课文能拿到的稿费也不过一二百元,如果为了这点钱而花数万元巨资打官司,便是得不偿失。相较于与作者一一交涉,集中通过文著协这样的组织获得授权,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保证出版时效。
然而,在一些出版社看来,彻底绕过作者的“成本”会更低,获得的经济利益也要大得多。即使一些作者发现了侵权,也可能嫌麻烦而懒得“扯皮”、放弃维权。这样的诱惑,让很多出版社无视严规。
出版社:我们也有苦衷

而有出版社的人员对此表示,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苦衷。其一,有很多作品的作者已经去世,而联系其后人比较困难,而且还担心有些名人‘后人’狮子大开口;其二,其实付稿酬是应该的,但是稿酬标准不宜定得太高,不然出版社吃不消。而中国作家协会权保办也表示应该积极寻找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办公室表示,根据《著作权法》,教辅类图书不属于教科书,不属于‘法定许可’,在编写、出版之前,要先取得作者授权。否则就是侵权,这是很明确的。出版社应该积极寻找作者,获得授权。
总结:
要保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各出版单位都应严格遵守著作法相关规定。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商应该清晰地认知自身权利的边界和自身行为合法性的边界,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效应,在商业上谋求共赢,从而让读者受益。
教辅图书出版从业者该如何联合自律,实现良性竞争?编者认为,图书出版之前,应先获得权利人授权,并支付相应的报酬。此外,出版方要严格审核教辅书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上苦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