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献为证——钓鱼岛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边疆问题研究、中日关系、国际法等领域以及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王晓秋、厉声、李国强、万明、赵英军、黄润华、王菡等出席了座谈会。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主持会议。

近日,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强调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外交部驳斥了日本官房长官无视历史的有关表态,人民日报专设“厘清钓鱼岛问题专栏”,深入揭示日方掩盖和歪曲历史的错误行径。为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国家图书馆在前期整理钓鱼岛文献的基础上,正在整理编纂《文献为证——钓鱼岛文献图籍录》(以下简称《钓鱼岛文献图籍录》)。

周和平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大,我国边疆局势出现新的动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图书馆在已开展的边疆专题文献咨询服务工作基础上,2012年8月成立了“中国边疆文献研究中心”,依托宏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全面整理和研究中国边疆问题文献资料,本次钓鱼岛文献整理工作是国家图书馆边疆文献系列整理出版项目之一,旨在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国防建设、外交政策制定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的能力。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整理编纂《钓鱼岛文献图籍录》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该书稿真实记载、客观记录,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珍贵性、详实性,并充分肯定了钓鱼岛文献整理为我外交和国防提供文献支撑和保障的重要意义。该书以文献为依托,让文献来“说话”,充分证明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钓鱼岛,以及中国对钓鱼岛进行长期管辖的历史事实,且具有鲜明特色。
《钓鱼岛文献图籍录》图文并茂,全面揭示钓鱼岛文献。全书分为四章,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概况、古代文献中的钓鱼岛、近现代文献中的钓鱼岛、中外舆图中的钓鱼岛。拟收录文献约120种、260幅图,其中古籍34种、近现代文献55种、中外舆图27种。该书从文献学的角度揭示文献,尽量收录最早最佳版本的原典文献,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文献成书背景、版本项、著者情况以及所涉钓鱼岛相关内容等作详细说明,按照文献成书年代或事件发生时间顺序加以排列,旨在客观、准确呈现文献所记载钓鱼岛及钓鱼岛问题历史概貌,具有较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钓鱼岛文献图籍录》所涉文献类型多元、时间跨度大。该书主要收录了明清使琉球录、琉球有关著述、海防杂著、外交文书、法律文件,以及一批中外舆图等。国家图书馆发挥文献检索特长,细致地挖掘、考证,揭示并收录了部分鲜见文献,补充和丰富了前人研究。例如,清代的《琉球记》(1653)、《续琉球国志略》(1808)、《东瀛百咏》(1808);由英国人绘成于1801年的英国官定地图《新中国地图》、《中国分省地图》;由法国人绘制于1821年的《中国和日本地图》;由日本人绘制的《琉球国图》(1850)、《大日本全图》(1883)等。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的历史与法理依据充分体现在《钓鱼岛文献图籍录》收录的国内外大量文献中。
《钓鱼岛文献图籍录》收录文献来源和出处较为广泛。该书收录文献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为主,辅以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同时多方检索搜求国内外资源加以补充。资源涉及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以及个人收藏捐赠等。国家图书馆加强边疆文献的建设与服务工作,寻访、征集、收藏、整理和研究中国边疆文献资料取得重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