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际动态 • 资讯正文
外媒聚焦莫言获诺奖
2012-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是中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国外媒体眼中,莫言的获奖有着怎样的意义?在报道中,他们关注的重点又是什么?为此,本文特摘取《纽约时报》、《纽约客》、BBC三家国外主流媒体的部分报道,以飨读者。
   
  在《纽约时报》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中,除对莫言的生平进行详细介绍外,还对中国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进行了梳理并对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转变作了相关论述。
   
  文中称:莫言的得奖使得中国举国狂欢,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这则消息;《环球时报》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辟了“特别报道”页面;《人民日报》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刊发了相关报道,称这是一种荣誉、一种肯定,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该奖项可能作为中国民族心理壮大的一大推力。“这将会被视为中国踏入世界的一个标志。”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有关中国问题的专家肯尼斯·G·利伯索尔说。
   
  谈起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我们评文学奖只是在于他的文学价值而非其他因素。”
   
  《纽约客》则以《莫言及中国的“诺贝尔情结”》为题撰文,该篇报道首先对莫言的人及文进行了介绍,此外则是对中国的“诺贝尔情结”作了论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心理在漫长的等待中凝固下来,评论家以及电视节目称其为“诺贝尔情结”。得到这个奖项被视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肯定,以及衡量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一个标杆。出于这些原因,中国媒体对于莫言的获奖反应热烈,称其为史上第一人。……莫言的胜利,对中国的意义非凡。这是中国渴望已久的文化力量的象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人希望,诺贝尔奖在中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而BBC则把关注点放在了莫言本身。文中写道:莫言是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文学院负责人彼得·恩隆德说:“他的写作方式非常奇特,非常具有标识性,只要接触过他作品的人都会一眼就认出哪些作品是他的。”彼得说,莫言已被告知获得该奖项,“当时他正与他的父亲在一起,获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莫言高兴坏了,也有些吓坏了。”
   
  “莫言”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不要说话”,莫言的创作开始于他当兵时期,因《红高粱》而享誉国际。该作品的同名电影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他的作品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伦敦大学的中文教授郝克思·米歇尔说,“他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而且诺贝尔委员会非常欣赏他解读人类生存现状的方式。”

 

 

Copyright © 2000-2017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88544789 400-655-018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552号 京ICP证010539号 京ICP备09099088号-1